2016-06-30

無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 (I)

無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專輯I
Special Issue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Local Societies" — Part

王嵩山。〈無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導言〉。《民俗曲藝》192 (2016.6): 1-9
Wang Sung-sh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Local Societies: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92 (2016.6): 1-9.

文化形式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日形緊密。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告無形文化遺產護衛公約明確指稱:「無形文化遺產指各社區、群體、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與文化場所。無形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按上述定義,無形文化遺產包含下述基本文化形式:「一、口語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做為無形文化遺產之媒介的語言;二、表演藝術;三、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觀的知識和實踐;五、傳統手工藝」。該公約重新定義文化遺產的基本範疇,驅動全球化架構下各個國家與地方社會(通過文化作用)的積極回應。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胡台麗。〈傳承的挑戰:排灣古樓巫師傳統的衰微與復振〉。《民俗曲藝》192 (2016.6): 11-46
Hu Tai-li. “The Challenge of Succession: Decline and Revitalization of Shamanic Traditions in Paiwan Kulalao Village.”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92 (2016.6): 11-46.

呂玫鍰。〈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民俗曲藝》192 (2016.6): 47-96
Lu Mei-huan. “Examining a Mazu Pilgrimage in the Heritagization Process: Changes in Ritual Practices and the Empowerment of a Local Community.”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92 (2016.6): 47-96.

何兆華。〈花樣本:貴州苗族刺繡技藝傳承與地方社會〉。《民俗曲藝》192 (2016.6): 97-165
Ho Zhao-hua. “Embroidered Images: Women’s Inheritance of Embroidery Techniques and Local Miao Commun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92 (2016.6): 97-165.

呂鈺秀。〈達邦社戰祭歌謠作為口傳音樂文化遺產的研究〉。《民俗曲藝》192 (2016.6): 167-97
Lu Yu-hsiu. “The Study of Tapang Mayasvi Ritual Music as Oral Cultural Heritage.”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92 (2016.6): 167-97.




王嵩山教授主編專題系列
~~~~~~~~~~~~~~~~~~~~~~~~~~~~~~~~~~~~
《民俗曲藝》第186期(2014.12)目錄
文化遺產與記憶專輯II
文化遺產與記憶:導言 / 王嵩山
文化遺產的脈絡、記憶與詮釋:以萬山岩雕為例 / 王美青
信仰、記憶與建構:談六房媽過爐 / 黃漢偉
臺灣媽祖廟現存「御匾」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 / 李建緯

~~~~~~~~~~~~~~~~~~~~~~~~~~~~~~~~~~~
《民俗曲藝》第185期(2014.9)目錄
[文化遺產與記憶專輯I
文化遺產與記憶:導言 / 王嵩山
朝鮮宗廟祭禮樂的當代保存與記憶 / 黃心蓉
當「做花」成「做人」:施洞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承與變遷 / 何兆華
創世史詩梅葛的記憶:楚雄彝族歌謠的傳統與再現 / 黃季平

~~~~~~~~~~~~~~~~~~~~~~~~~~~~~~~~~~~~
《民俗曲藝》第176期(2012.6)目錄
[物、地方知識與空間觀專輯]
導論:物、地方知識與空間觀 / 王嵩山
物質性、符號與美感所在:陶壺世界的感知詮釋 / 萬煜瑤
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建築空間之變遷 / 蔡侑樺、徐明福
遺產做為一種空間識別:花蓮豐田社區的遺產論述 / 張育銓

~~~~~~~~~~~~~~~~~~~~~~~~~~~~~~~~~~~~
《民俗曲藝》第166 (2009.12) 目錄
[民俗實踐、物與時間觀專輯]
導論:民俗實踐、物與時間觀 / 王嵩山
找吃找穿的時間:貴州施洞苗人曆法實踐中的我群建構 / 何兆華
食物符碼與儀式行動:從賽夏社會關係的建構到時間連結的體現 / 胡家瑜
"Tradition,? Internal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Time in the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Seven-Stringed Zither (Qin) / Tsai Tsan-huang
賽夏音樂中的時間疊置與延展 / 呂鈺秀
臺南廖枝德司阜落篙程序之研究 / 林宜君、吳宗江、徐明福
形式變貌:大溪木器形式風格之探索 / 賴明珠

~~~~~~~~~~~~~~~~~~~~~~~~~~~~~~~~~~~~
《民俗曲藝》第161 (2008.9) 目錄
[身體、藝術與社會專輯]
導論:身體、藝術與社會 / 王嵩山
身體自主、理性主體與戲劇想像:尼采與亞理斯多德 / 吳承澤
身體.歷史.性別.權力:舞蹈劇場與臺灣社會,1980s–1990s / 陳雅萍
浪漫化的瘋癲:戲曲中的大腦疾病 / 蔡振家
排灣族藝術圖像中「人」的形體與意象分析:從神話與雕刻談起 / 萬煜瑤
歷史紀念館的展示敘述:身體、紀念與歷史關聯的初步探討 / 曹欽榮

~~~~~~~~~~~~~~~~~~~~~~~~~~~~~~~~~~~~
《民俗曲藝》第157 (2007.9) 目錄
[展示文化專輯II
導論:展示文化 / 王嵩山
異、色、毒:北東南亞山地族群的觀光圖像 / 謝世忠
形塑茶藝:臺茶博覽會之展示建構與想像 / 駱鴻捷
文化產業中文化如何展開? / 劉大和
產業遺址製造與城市形象工程:以魯爾區(Ruhr Area)區域轉型為例 / 楊凱成

~~~~~~~~~~~~~~~~~~~~~~~~~~~~~~~~~~~~
《民俗曲藝》第156 (2007.6) 目錄
[展示文化專輯I
導論:展示文化 / 王嵩山
達悟落成慶禮中anood的音樂現象及其社會脈絡 / 呂鈺秀
Makapahay a calay(美麗之網):當代都蘭阿美人歌舞的生活實踐 / 蔡政良
誰的戰爭歷史?: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 / 江柏煒
讓吃鼓藏及我們的村子走向世界:地方菁英的敘述與苗的現代性 / 簡美玲
重構臺南平埔「公廨」空間:形式溯源與轉化探討 / 郭美芳、徐明福

~~~~~~~~~~~~~~~~~~~~~~~~~~~~~~~~~~~~
《民俗曲藝》第152 (2006.6) 目錄
[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專輯]
導言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 / 王嵩山
原型與變異試論戰前大溪木器產業的源起與開展 / 賴明珠
神聖與凡俗的交錯臺中市東、西區土地公廟的研究 / 舒奎翰
做月內與坐月子中心舊民俗轉為新產業 / 黃季平
傳統的再生與變異當代梅州佛教香花的職業化與未來趨向 / 王馗
臺中新樂軒與何厝關係之研究 / 柯孟潔

~~~~~~~~~~~~~~~~~~~~~~~~~~~~~~~~~~~~
《民俗曲藝》第148 (2005.6) 目錄
[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展演專輯]
導論 / 王嵩山
胡撇仔的分裂時空———從「本土文化」之外再看歌仔戲 / 司黛蕊
殖民化與全球化:從日治時期音樂學者的調查記錄看臺灣原住民音樂的變遷及其成因 / 王櫻芬
日本地方產業振興設施之案例研究———地場產業振興中心與道之驛之探討 / 黃世輝
阿里山鄒族的「舊文化」與「新傳統」 / 王嵩山

~~~~~~~~~~~~~~~~~~~~~~~~~~~~~~~~~~~~
《民俗曲藝》第142 (2003.12) 目錄
[臺灣的民俗研究方法論反思專輯]
前言:臺灣的民俗研究方法論反思 / 王嵩山
廟記錄的方法論臺灣三次廟普查案例的比較 / 黃季平
以社羣概念探討祭祀組織與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臺灣客家聚落為例 / 林秀幸
民俗學、民族學與舞蹈研究方法論的回顧 / 趙綺芳
民族音樂學研究概念與採譜方法論以其於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之應用為例 / 呂鈺秀
臺灣布袋戲研究的方法論 / 陳龍廷
民族誌作為一種民間工藝研究方法之初探以研究者經驗為出發 / 陳怡方